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汽車借款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時間表等,並對改革做出系統部署。
  該決定有哪些新提法、新亮點融資、新舉措,其背後又釋放出哪些重要改革信號?
  部署
  “一個主題住商不動產六條主線”
  鎖定改msata革大方向
  參與《借貸決定》起草組工作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這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6次三中全會都不同。儘管前幾次三中全會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題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這次全會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確定這樣的主題,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相適應,也與當前改革形勢相適應,在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只有堅持全面改革,才能繼續深化改革。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總方向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會提出了6個“緊緊圍繞”,分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6個領域的改革主線,反映著6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經濟領域改革為例,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味著基本經濟制度、市場體系、財稅金融、土地制度、宏觀調控等所有經濟領域的改革,都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主線來展開和推進。全會提出的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線和方向,不僅全面深化改革總的方向不會迷失,每個領域的改革也不會偏向。
  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革時間表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楊偉民說,對於改革舉措,社會上總有人擔心難以落實到位。此次全會通過一些有力舉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改革的決心,狠抓落實確保改革“不放空炮”。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監督落實。當前改革已到調整利益格局的攻堅期,僅靠一個部門推動全方位改革是很難的,需要一個高層次機構來把握大局做決策,統籌協調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識,落實監督檢查,防止改革“放空炮”。
  二是鮮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這意味著剩下的7年時間必須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一時間表為各部門和地方設定了改革最後的邊界和底線,表明這些改革任務是可檢查、可評估、可落實的。
  歷經半年多時間起草,千錘百煉後的《決定》可謂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大約2萬字篇幅、15個領域60項具體任務,每一句話都是改革,或者是一個改革方向、或者一個改革目標、或者一個改革舉措,落實下去都會對該領域發展和體制機制發生重大影響,有些甚至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參與《決定》的起草和修改,記憶深刻的是兩點重要原則:一是起草時只寫改革,特別是寫重大改革,發展的任務原則上不寫;二是修改時,但凡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的,除非有特別充足理由,一般不修改。增加的改革任務只要有最大公約數的、有一定共識的都寫上。聽到很多參會人員說沒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敢於碰硬、勇於擔當的改革決心和勇氣。
  民生
  建立“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讓更多人邁入“中等收入階層”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在我印象中,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橄欖型’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改革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最重要的,是迅速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收入分配改革,是近年來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呼喚最迫切的改革之一。我國從2004年開始醞釀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案,但至今不同行業、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職工工資增長幅度低等問題仍持續存在,已成為提高百姓消費總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制約因素。
  遲福林表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規模過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鍵是要儘快制訂可操作的綜合性行動計劃。
  “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拉動經濟增長、維持穩定的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礎。”他說。
  遲福林說,當前,應當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有效控制財政收入過快增長、行政成本過快增加,使城鄉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使農村再成改革熱土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國土資源領域專家認為,這準確把握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平等發展權問題、市場經濟核心的產權問題,使我國城鄉統籌進入一著棋動、全盤皆活的新時期。
  國土資源部土地爭議調處事務中心主任孫英輝說,隨著決定出台,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已不是“要不要”問題,而是怎麼依法實踐問題。強調“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使環環相扣的徵地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不動產統一登記等問題進入整體突破期。
  當前我國土地政策日益社會化,一些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很多都直接或間接與土地有關。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鄭凌志認為,徵地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單靠地方政府推動已不能完成。縮小徵地範圍,讓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涉及土地收益分配格局調整,關係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模式、中央與地方關係等各層面。今後完善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在嚴格用途管制下,允許農民或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城鎮經營型項目開發;制定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辦法,合理確定中央、地方、集體、個人收益比例,激活各方面積極性,可能成為改革探索的新熱點。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對記者說,決定強調城鄉一體化、城鄉平等。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土地財產權,包括抵押、處置及最根本的交易權。要加快確權,保障權益。整體性改革有系統性要求,離不開配套。希望扭轉單兵突進局面,完善配套,在耕地紅線、生態紅線之下,使農村再次成為中國改革的熱土。
  職能
  從“16字”到 “20字”
  政府職能轉變凸顯新內涵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專家認為,決定中涉及的政府職能和作用可概括為“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境保護”,清晰地界定了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也凸顯了新的內涵。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說,同過去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相比,決定新增了“環境保護”要求。把政府職能和作用從“16個字”增加到“20個字”,表明“黨和政府對政府職能有了新的認識”,強化了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職責,有利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
  張占斌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必將對我國環境保護乃至生態文明產生重大影響。預計相關政府部門將有所調整,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好生態環境。
  他說,3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改善了民生,但我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也付出了不小的環境代價,一些地區“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盲目擴張,污染物排放量很大,造成了嚴重的霧霾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決定把“保護環境”列入政府的五大職能和作用,順應民意,符合現實。
  他認為,工業化、城鎮化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但“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三者不可偏廢”,這就是政府職能轉變釋放的新內涵。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
  政績考核不以“GDP”論英雄
  中國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今後將不能再唯“GDP”論英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在考慮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包括環境、生態、安全生產甚至新增債務等指標,任何以犧牲環境、人民健康等為代價創造的‘GDP’,再不能成為官員升遷的‘墊腳石’。”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張其佐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量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地方過度重視‘GDP’數據,有的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甚至造假,這樣的‘GDP’毫無意義,也不可持續。”張其佐說。
  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張其佐表示,中央此次明確在增長導向上“糾偏”,特別是加大了除GDP增長以外,經濟、社會、環境保護、人民生活等綜合發展的考核指標權重,這一新的“指揮棒”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評價地方的發展成果、考慮幹部的政績升遷,再不能將GDP作為唯一標準。要既看當前,又著眼長遠,真正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他說。(下轉11版)  (原標題:專家解讀《決定》新看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nssuipnycij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